当新德里失去“能源外交”的光环:印度在美俄之间的抉择
新德里炼油厂的寂静,与三年前油轮络绎不绝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彼时,大量打折的俄罗斯原油涌入印度,曾被莫迪政府视为“能源外交”的成功典范。然而,时间快进到2025年7月,美国的一纸关税威胁打破了这份平静。
一夜之间,印度国有炼油厂如惊弓之鸟,纷纷撕毁与俄罗斯的石油采购合同。高管们四处奔走,急切地联系中东的石油供应商,试图填补因断供而出现的巨大缺口。印度《经济时报》发出了哀叹:“每天208万桶的俄罗斯原油进口量归零,相当于250亿美元的损失,瞬间蒸发。”
莫迪政府的妥协来得如此迅速,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仅仅一周之内,一份秘密的“俄油完全断供预案”便已制定完成,同时,军方也暂停了价值24亿美元的S-400防空导弹的后续交付。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公开表示:“印度并非全球关键角色”,这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无情地撕下了印度“大国梦”的遮羞布。
展开剩余78%三重困境:解析印度迅速妥协的背后原因
印度为何如此迅速地选择屈服?答案隐藏在三组关键数据之中,揭示了其所面临的困境:
首先,美国挥舞着贸易大棒,直接威胁到印度的经济命脉。美印贸易逆差高达320亿美元,一旦美国对印度出口的纺织品和宝石加征25%的关税,将导致数万家工厂倒闭。莫迪的经济顾问团经过测算后认为,妥协的代价是每年多支付36亿美元购买中东的高价石油,但如果选择对抗,印度的GDP增速可能跌破4.8%。
其次,俄罗斯原油折扣的缩水以及结算方式的改变,动摇了印度的能源根基。俄罗斯给印度的原油折扣已经从最初的每桶16美元骤降至不足4美元。更令印度感到肉疼的是,俄罗斯停止了卢比结算,转而使用人民币支付,这无疑掐断了印度作为“二道贩子”将俄罗斯石油转卖给欧洲的财路。
最后,美国还采取了外交手段,进一步施压印度。美国突然与巴基斯坦签署石油储备联合开发协议,与此同时,北约秘书长也警告称,购买俄罗斯石油将面临次级制裁。印度外交部官员私下抱怨道:“他们(美国)左手拿着关税大棒,右手握着巴基斯坦这把刀。”
鲜明对比:中俄联盟的战略韧性
与印度的妥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美瑞典经贸会谈上,美国副国务卿坎贝尔威胁要对中国采购俄罗斯石油实施“次级制裁”,而中方代表当场反击:“能源采购是国家主权行为,如果加征关税,必将采取对等反制措施!”事后,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不得不承认:“阻止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我们的筹码太少。”
中俄之间的能源联盟已经构筑起了坚固的“三道防火墙”:
第一道防线是陆上管道。全长1741公里的中俄远东原油管道,在2023年的输油量飙升至3300万吨,比两年前增长了45%。这些“黑色血液”从俄罗斯的斯科沃罗季诺直接输往中国的大庆,完全避开了西方控制的马六甲海峡。更重要的是,中俄之间的30年原油协议锁定了“浮动价格、长期折扣”,使得欧盟每桶10欧元的关税形同虚设。浙江某炼油厂通过购买俄罗斯石油,每桶成本比中东石油低30美元,每年节省高达20亿元。
第二道防线是人民币结算。2023年,中俄石油贸易的93%使用人民币支付。俄罗斯外贸银行的数据显示,仅上半年就节省了12亿美元的关税和汇兑成本。欧美实施的“关税连带处罚”成了一纸空文,因为这些交易根本不经过美元系统。
第三道防线是技术捆绑。大庆油田承包了俄罗斯远东管道70%的设备维护,宝鸡石油机械的钻头全面替代了欧美产品。当西方对俄罗斯禁运采油设备时,中国制造的液化天然气模块国产化率飙升至45%,并反向出口俄罗斯,获得了50亿美元的订单。
地缘棋局:得失之间,高下立判
在地缘政治的棋局上,得失之间,高下立判。
普京敏锐地洞察了局势:印度的撤退导致俄罗斯损失了40%的原油出口市场,但中国迅速接下了8000万吨的原油订单,将俄罗斯石油在华的市场份额提升至19.6%。俄罗斯总统府内部报告首次将中国的战略可靠性评分定为91分,而印度仅得43分。
与此同时,莫迪政府则吞下了三重苦果:进口中东石油导致印度财政额外支出36亿美元;农民因农业补贴削减而威胁重启全国范围内的抗议;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印度炼油商将俄罗斯石油加工成“印度制造”的柴油后,悄悄地转口卖回美国,最终,25%的关税却由美国消费者来承担。
美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操作还在继续:特朗普扬言要对第三国购买俄罗斯石油征收500%的关税,但2025年美俄贸易额仅为37亿美元。俄罗斯能源部长齐维列夫在飞抵北京时直言不讳地表示:“在消化俄罗斯能源方面,全球只有中国有这个胃口。”
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会谈室墙上,悬挂着习近平主席5月访俄时签署的《能源合作路线图》。文件里有一行小字被加粗划线:“中俄原油贸易量提升至3000万吨”。俄罗斯总统能源顾问在备忘录边缘手写批注:“朋友分两种,顺境时喝酒的,逆境时输血的。” 这段批注,或许是对当前国际局势最精辟的总结。
"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配资网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