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感受到“非遗”是什么时候吗?或许是过年时街头巷尾的锣鼓喧天,或许是戏台上那一袭水袖的婉转,或许是奶奶手里的一朵绒花。对很多成年人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是童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对很多出生在信息时代的孩子来说,传统文化已变得既熟悉又陌生。非遗到底该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怎样才能让这些流淌在血脉中的记忆,被新一代真正认识、喜爱、传承?
2025年9月19日至22日,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的五位师生展开了一场跨越苏州、镇江、南京、徐州的非遗调研之旅,探索非遗项目如何创新转化、以材料包和游戏的形式走进幼儿园,用行动回答这些关乎时代传承的现实命题。此次调研为期4天,项目团队通过实地调研、材料包体验、教师访谈、幼儿观察及传承人交流等方式,既关注非遗项目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探索非遗进幼儿园的有效途径。
在苏州,调研团队围绕江苏省非遗项目展开调研,重点参观考察了苏州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和苏州评弹博物馆,在充分了解非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寻找非遗项目参与幼儿园实践的可能方式。随后,团队与华墅马灯艺术团的团长及指导老师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到该艺术团与当地幼儿园和小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成员定期进入校园开展教学。
在南京,调研团队走访了老门东非遗传习馆、秦淮·非遗馆等,与各项非遗传承人建立联系,学习现有的非遗游戏材料包,为打造幼儿非遗游戏材料包提供思路。团队特别关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向传承人请教学习,获得了宝贵的设计参考。
展开剩余40%调研结束后,项目团队走进当地幼儿园进行材料包试玩调研。团队将精心设计的非遗游戏器材包投入试用,包括昆曲脸谱涂色、马灯服装、绒花材料包等,每一件器材包都经过精心挑选,兼顾安全性、趣味性和文化内涵。在试玩过程中,幼儿们分为不同小组体验各类游戏,昆曲人物拼图和空竹等项目尤为受欢迎。
在手工类游戏体验中,老师以简易方式进行了绒花教学,孩子们用五颜六色的绒线制作了各种作品,完成后兴奋地向同伴和老师展示。昆曲脸谱涂色环节中,孩子们不仅乐于尝试色彩搭配,还能通过角色故事理解颜色的象征意义。这些活动让非遗的文化价值在潜移默化中进入孩子们的心中。
调研过程中,团队见证了非遗与童年的美丽邂逅。孩子们安静地听老师讲非遗的故事,认真拼好每一块拼图,兴奋地将绒花送给身边的小伙伴。非遗的传承不需要隆重的仪式,它可以是一节课、一场游戏、一份普通的陪伴。非遗正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悄然留下印记。感谢美团乡村儿童操场公益项目的支持,让更多乡村幼儿能在非遗活动中成长。
配资网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