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现炒的钱,却吃到数月前就熬好的汤。”
当罗永浩把两袋印着“保质期九个月”“堂食袋装”的密封肉料甩到镜头前,再配上一句“西贝说百分百没有预制菜,这叫撒谎”,一场餐饮老板与顶流网红的“定义权”大战瞬间点燃全网。
直播间里十万加围观、微博热搜挂足三天、西贝门店紧急贴出“罗永浩同款菜单”开放后厨,却仍被眼尖网友拍到“空包装袋”沉默躺在案板。
到底谁在偷换概念?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与“预制菜”之间那条灰色缝隙,又是否成了商家躲闪的遮羞布?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冰冻一年多不腐的鱼肉鸡汤”背后,法律、商业与伦理的三重迷雾。
一、从“莜面现搓”到“袋装牛肉”:西贝的叙事裂缝
过去十年,西贝用“I love 莜”的明黄招牌和“厨房透明档口”把“现做”二字写进消费者心智:莜面姑娘现场搓鱼鱼、烤羊师傅明火翻转、牛大骨咕嘟咕嘟翻滚八小时,一切都像“厨房即舞台”。
展开剩余86%然而当罗永浩晒出那袋“小牛焖饭牛肉包2.5kg”时,外包装冰冷的工业参数瞬间刺破了剧场幻觉——零下18℃冷冻、九个月保质期、复热即可食用。
西贝慌忙解释:这是“预加工原料”,门店还得再加水、再熬煮,所以不算预制“菜”。
可网友翻出的2022年客服聊天记录里,同一袋料包被门店员工直接“水浴加热”后浇在米饭上,前后不过五分钟。
叙事裂缝一旦撕开,人们开始集体回忆:那些“入口即化”的番茄浇汁,为什么永远酸甜一个味?那些“现炖”的牛大骨,为什么半小时就能端上桌?
当品牌故事与工业逻辑背道而驰,消费者感受到的背叛感,远不止“口味翻车”那么简单。
二、罗永浩的“定义权”奇袭:直播弹幕里的全民情绪
9月12日晚,罗永浩把直播间背景直接打上“不反对预制菜,只反对用现做菜价格卖预制菜”,一句话精准踩中都市白领最敏感的神经:
时间被加班挤扁、外卖越点越贵,却仍想为“现炒”付溢价换一点心理安慰。
十分钟冲上十万加的背后,是网友用弹幕进行的一场“价格—价值”控诉:“人均150+的连锁快餐,敢说自己没有预制?”“80块一份酸菜鱼,外卖平台同款料包19块9还包邮!”
老罗无需提交完整证据链,他只需提供“情绪最大公约数”——你们是不是也曾在商场里排长队、花四十块吃一盘“台式卤肉饭”,回家逛超市发现冷冻柜同款9块9?
当法律概念尚未落地,谁先抢占“定义权”,谁就拥有舆论的审判席。
西贝想用国家标准里的“预制菜肴”窄定义自我豁免,罗永浩却用大众语言里的“预制”宽口径完成降维打击,于是,一场本可停留在技术层面对错的争论,被升级成了“诚实与否”的道德拷问。
三、法律缝隙里的“预制”罗生门:为什么谁都能说“我有理”
2024年3月,市监总局等六部门在《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里留下关键注脚:
“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自行制作、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符合餐饮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这意味着,只要“最后一道加热”发生在门店,即可“合法脱罪”。
但条文同时写明,预制菜须“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且“不添加防腐剂”。
于是焦点被缩微成两个技术细节:
工厂对肉料进行调味、滚揉、高温杀菌后袋装,是否算“工业化预加工”? 零下18℃保存九个月却未添加防腐剂,是否合规?律师指出,标准并未对“复热时间”“门店二次加工深度”作出量化要求,给了企业“打擦边”空间;而防腐剂检测又常因“工艺必要”被豁免。
法律缝隙之下,西贝的“我们没有预制菜”虽能自圆其说,却难逃消费者“你玩文字游戏”的体感指控——当条文滞后于市场创新,舆论场就成了一次性补位“第二法庭”。
四、透明厨房为何仍被“空袋子”反杀?
探店承诺的自爆瞬间 为了自证清白,西贝12日同步推出“全国门店开放后厨”行动,并印制“罗永浩同款菜单”欢迎对比试吃。
可媒体记者穿上无尘服进入西安核心商圈门店,镜头里赫然出现:
厨师长手口声声“我们都是原料现炖”,案板角落却躺着拆封的“小牛焖饭牛肉包”空袋。面对追问,厨师长只回“那是备料拆的”,再不肯多言。
正是这一秒“沉默的袋子”,让西贝苦心搭建的“透明”叙事再度翻车——消费者要的不是无菌车间、不是作业指导书,而是“别把我当傻子”的尊重。
心理学上,“承诺一致性”一旦遭遇可见反例,信任崩塌的速度是指数级的:你高喊欢迎监督,却被抓到“物证”,便等于亲手把放大镜递给公众。透明厨房本该是品牌与顾客的情感连接器,如今却因细节失守,沦为“自爆卡车”。
五、餐饮行业的“预制”暗码:成本、效率与资本的合谋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3年报告显示,头部快餐企业预制料包渗透率已达81%,平均出餐时间从12分钟缩至4.5分钟,人效提升35%,毛利率抬升8—10个百分点。
西贝不是孤例,它只是被聚光灯照到的那一个。
中央厨房+料包模式,让餐厅摆脱对大厨的依赖,把“口味”变成可编程、可复利的标准化数据;而资本对翻台率、坪效的极致追逐,又倒逼品牌不断压缩“现制”空间。
正如一名供应链人士透露:“真要做到全程现做,商场店翻台率至少掉30%,租金和人工成本会吃掉全部利润。”
当行业集体驶入预制轨道,谁率先承认,谁就面临“高价现做”定位失守的风险;于是大家心照不宣地保持沉默,直到罗永浩把窗户纸捅破。
六、九个月保质期的“鱼肉鸡汤”再加热,到底算不算预制?
回到技术层面:西贝的“牛肉包”已调味、已高温杀菌、已零下18℃冷冻,门店仅做“复热”而非二次调味或深度再加工,按大众日常语言无疑属于“预制”;
但按现行监管口径,又因“门店拆袋再加热”被划出预制菜范畴。
标准滞后、语义漂移,造成企业与消费者“鸡同鸭讲”。
欧盟早在2022年将“industrially pre-cooked and merely re-heated products”统一纳入“预制食品”强制标注,美国FDA亦要求餐厅对“prepared off-site and simply reheated”菜品公示卡路里及钠含量。
中国《预制菜术语与分类》国家标准仍在起草,预计2025年底出台,大概率会把“复热即售”情形重新纳入“预制”序列。
届时,西贝们若仍想守住高端定价,就必须在“新鲜叙事”与“工业效率”之间做更艰难的取舍。
尾声: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但别飞进消费者的菜盘
罗永浩与西贝的官司未必能在年内开庭,但“预制菜明示”立法已列入市场监管总局2025年度重点计划。
可以预见,未来一到两年,所有连锁餐厅都将面临“菜单大换血”——要么降价,要么改话术,要么把厨房重新砌回明火灶台前。
对于消费者而言,与其陷入“谁撒谎”的狂欢,不如借机练习“用脚投票”:下次点菜前,先问一句“请问是现做还是复热?”如果店员目光闪躲,你大可以转身离开——市场最大的监督力,从来不是网红直播,而是每一个愿意较真儿的普通人。
毕竟,我们愿意为一碗热气腾腾的现炖鱼汤排队半小时,却绝不想花冤枉钱把“冰冻一年多不腐的鱼肉鸡汤”当成烟火人间。
发布于:辽宁省配资网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