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组织实施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取得新的重要突破。这是继1998年开展神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后,时隔27年我国再度组织实施此项试验。最终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图源:新华社
2025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扎实推进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征十号、梦舟载人飞船等正按计划开展初样产品生产和相关地面试验。其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第四十二研究所(简称航天四院42所)为梦舟载人飞船提供了新逃逸火箭发动机推进剂配方。新逃逸动力系统采取模块化设计,一改以往低空逃逸、高空逃逸两种模式,可实现不同工作段不同推力等级的功能,确保火箭上升的过程中如出现故障,逃逸塔可以把返回舱快速带离故障火箭,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展开剩余78%老将压阵 尖兵突围
逃逸主发动机、分离发动机的推进剂配方,由多次负责老逃逸系统推进剂的航天四院42所推进剂技术研究课题组承担研制。“新逃逸发动机的推进剂配方依然采用之前的推进剂,但要保障的是火箭起飞前30分钟到飞行高度110公里期间的安全。时间紧,任务重,总体方对配方要求严苛,我们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航天四院42所研制项目负责人刘学坦言。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号,刘学曾经历过多种宇航型号的配方研制攻关和多次逃逸配方的系统论证。由于原来从事项目研究的老同志相继退休,从神舟六号开始,逃逸发动机装药的技术把关和质量控制就落到了刘学的肩上,并圆满完成历次发射任务。
针对以往发动机在一定范围内的压强指数会出现“拐点”,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新逃逸主发动机推进剂配方设计师李华“尖兵”对“麦芒”,开展燃烧性能调控,寻找配方组分的最佳含量,并反复进行配方调试。如何让参数均满足要求?在一次次反复设计和试验中,李华终于找到了一个加量的平衡点。在模样阶段,经过探索、设计、验证和多轮实验,再综合利用多种技术迭代,最终确定了配方方案。在完成评审、下厂、装药等一系列流程后,发动机配方顺利从模样阶段进入初样阶段。而此时,李华每个月就必须有一周的时间出差下厂进行配方装药,整夜跟产已是常态。
△科研人员共同研讨中。
由于分离发动机结构复杂,药浆状态要求更为严苛,针对总体方对推进剂提出的环境适应性要求,又一名配方设计师——“女将”贾方娜出战。她通过优化功能助剂的种类和含量,“多管齐下”开展配方筛选工作。“最多的时候,她自己一天就能完成多锅推进剂药浆制作,并完成9个方案的试验验证工作,充分展现巾帼本色。”刘学对贾方娜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由于生产过程具有危险性,贾方娜从源头把控,确保新配方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质量一致性。新逃逸配方终于迎来定型时刻,团队立即开展能量性能验证,并迅速进入全尺寸发动机装药试车阶段。在下厂跟产保驾过程中,两位“尖兵女将”秉持对宇航产品“万无一失”负责任的精神,对每一台发动机、每一发产品参数严格把控。由于燃速控制精度更高,她们配合发动机总体方开展了拉偏试验,与兄弟单位充分开展技术讨论和沟通,将产品做成精品,确保新逃逸主发动机、分离发动机推进剂配方不仅满足各项性能指标,还具有极高的本质安全度。
“这不是个人的成功,而是‘体系作战’的胜利!”刘学说。
新锐亮剑 淬炼担当
此次新逃逸系统新增的姿态控制发动机采用低燃温洁净推进剂,国内首次应用固体变推力姿态控制技术,这是推进剂课题组首次参加载人航天任务的逃逸系统研制。即使有着十几年工作经验,李伟在接下任务后也十分紧张,“仿佛又一次变成了航天新兵。”
新逃逸姿态控制发动机推进剂配方设计师胡云逸虽入职仅三年,但他一想到探月工程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就倍感使命的光荣和责任的重大。
“首先就是观念上的极大转变。”李伟坦言,“从我们一贯的追求,变为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等性能的稳妥可靠,责任重大!”
面对新逃逸系统提出的全新技术要求,课题组巧做“减法”,通过引入相关原材料,不断平衡推进剂各项性能,开展了新技术方案的理论设计和反复论证,进一步确认配方体系和技术方向,并不断对整个配方体系进行改进、创新和优化,力求推进剂同时满足多项指标要求。
△科研人员研究逃逸发动机推进剂配方。
针对应用载人航天的推进剂,总体方一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一定要钝感、稳定!”为了攻克安全性能这一难题,李伟和他的团队始终坚信,安全可靠是设计出来的。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网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